师资队伍

 您当前的位置:

教师简介

教师简介--左双文教授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9-05      浏览次数:12



姓名

左双文

出生年月

1961年5月

性别

政治面貌

中共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职称

二级教授

职务


最高学历学位毕业院校、专业、时间

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主要研究领域

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战争史

海外研修经历

2004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访问学者

所属教研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术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杂志编委,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学术委员、《党史与文献研究》编委会副主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杂志编委;广东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科研项目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南抗战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结项,优秀;

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中国外交中的民众因素,结项,良好;

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外交思想研究,结项;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民国外交决策及外交思想研究,结项;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工程子课题:中国抗日战争志—外交志;

2020年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重大课题特别委托项目:抗战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党史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结项,优秀;

200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世纪中国重大涉外突发性事件之政府对策,结项;

2016年广东省社科规划特别委托项目: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华南解放战争指挥中心的形成,结项,良好;

2010年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国民政府(高层)外交决策及外交思想研究,结项;

2003年广东省教育厅课题:中共应对突发性事件之实践与理论研究,结项;

1997年广东省九五重点课题:中国抗战与台湾光复,结项。


代表性科研成果

 期刊论文

1、《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6年第2期(原载《近代史研究》2005年1期,《新华文摘》8期转载,人大《中国现代史》10期)。

2、 《国民政府与台湾光复》,《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人大《中国现代史》12期)。

3、《蒋介石与华南抗战》,《近代史研究》2015年第6期。


4、《二战后期的中美关系与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6期。

5、《转向联德,还是继续亲英美——滇缅路事件后国民政府谋划调整外交路线的一页》,《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8期转载)。

6、《西安事变后的南京讨伐派——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再探讨》,《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7年2期)。

7、《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特种外交委员会》,《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8、《抗战胜利前后中国收回澳门的谋划与流产》,《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6期。

9、《战时围绕英缅当局扣留过境援华租借物资的中英交涉》,《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2期。

10、《20世纪30年代中期张群调整中日关系的努力及其策略》,《抗日战争研究》2014年第2期。

11、《王世杰与战后对日和约问题的交涉》,《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3期。

12、《关于国民政府与台湾光复问题的一点补充》,《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

13、《张发奎与两广抗战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4期。

14、《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上层对中共的态度》,《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5期。

15、《国民党对晚年陈独秀的资助与陈独秀的态度》,《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6、《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在澳门的活动》,《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0年2期转载,人大《中国现代史》2000年2期)。

17、《孙中山广州蒙难先上何舰》,《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1期。

18、《中共对抗战时期的孙科评价浅议》,《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5期。

19、《抗战后期中国反对"台湾国际共管论"的一场严正斗争》,《中共党史研究》1996年第2期。

20、《<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读后》,《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1期。

21、 左双文:《宋子文与国民党人大革命时期的联俄政策》,《史学月刊》2016年第5期。

22、《读汪朝光<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史学月刊》2012年第6期。

23、《盛苏新疆交恶与国民政府对苏外交》,《史学月刊》2011年第1期。

24、《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华民国外交史研究》,《史学月刊》2010年第1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10年6期)。

25、《德国承认伪满问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史学月刊》2008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5期转载,人大《中国现代史》2009年5期)

26、《九一八事变后的<国民外交杂志>》,《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4期摘要,人大《中国现代史》8期)。

27、《论大革命后期张发奎与中共的离合》,《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4年1期摘要,人大《中国现代史》2004年2期)。

28、《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发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9期)。

29、《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民国档案》2005年第4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6年3期)。

30、《未严格执行的禁运:滇缅路封锁前后的中英缅关系》《民国档案》2021年第1期。

31、《朦胧的、不确定的救国理念——二十一条交涉期间新式知识精英的初步反应》,《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5期转载,人大《中国近代史》9期)。

32、《北伐出师后蒋介石的外交方略》,《南京大学学报》2009年3期(日本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文版,人大《中国现代史》10期)。

33、《近代史家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史学》,《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4、《抗战史事的“自述”与“他述”——以战时粤系军人相关的几则史事为例》,《学术研究》,2017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7年10期转载)。

35、《战后初期开放对日贸易问题上的中国政府与民众》,《学术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8年9期)。

36、《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国民政府的应对》,《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37、《国民政府战时对缅关系及对印缅民族独立运动的关注》,《社会科学研究》2018年第5期。

38、《大国梦难圆:抗战后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挫败——以1944年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为中心》,《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8期转载)。

39、《国民政府惩处日本战犯几个问题的再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第6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期转载,人大《中国现代史》2013年2期)。

40、《退台初期国民党高层人事纠纷几桩个案解读》,《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6期)。

41、《二战时中法在华南的军事合作构想》,《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1年第6期转载)。

42、《从细节看抗战:华南正面战场若干具体史实之探讨》,《学术研究》2023年第4期(《新华文摘》2023年第13期转载)。

43、《逆转,1939—抗战相持阶段初期国民党对共摩擦问题再探讨》,《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第1期(人大《中国现代史》6期)。

44、《国共离合与中共东江抗日武装的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21年第4期。

45、《塘沽协定后蒋介石的对日妥协外交》,《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46、《1948年反美扶日运动及其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7年2期摘要)。

47、《联苏、和共、抗日,1937年宋美龄的政治选择》,《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48、《张发奎与北伐战争》,《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10期)。

49、《蔡锷“强有力政府论”初探》,《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50、《胡汉民与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广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51、《暮年毛泽东与中国政局》,《开放时代》1993年第6期。

52、《王宠惠的战后集体安全思想》,《安徽史学》2014年第6期。

53、《读翁有为<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

54、《民国时期中德关系研究述评》,《史学集刊》2013年第1期。

55、《苏日中立条约与国民政府的内外肆应》,《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56、《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历史评论》2020年第3期。

57、《傅秉常外交活动与外交思想述论》,《华南师大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13年5期)。

58、《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决策》,《华南师大学报》2010年第1期。

59、《珍珠港事件后国民政府的政治调整》,《华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2期)。

60、《三大起义后红军优待俘虏政策的形成》,《华南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61、《民初反袁舆论斗争及其局限性》,《华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

62、《四十年代中共党人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湖南师大学报》 1992年第1期。

63、《试论孙中山对中西文化的扬弃》,《湖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新华文摘》1986年第10期摘要)。

64、《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转化原因浅析》,《湖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

65、大型抗战史料集《华南抗战时期史料汇编》第一辑序言,广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

66、《西安事变研究的新史料》,《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

67、《对<观察>周刊的再观察》,《南京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68、《1946-1948年何思源与朱家骅往来函电选编》,《北京档案史料》2005年第3期。

69、《包惠僧一桩鲜为人知的公案》,《北京档案史料》2004年第3期。

70、《邓中夏对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毛泽东思想研究》1991年第4期。

71、《孙中山文化思想刍议》,《孙中山研究》第2辑,198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72、《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与华南武装斗争》《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6期。

73、《华南抗战的史料整理与研究概述——兼谈下一步研究的设想》《党史与文献研究》2017年第6期。

74、《孙中山与台湾关系几个问题的评价》,《东南亚研究》1997年第2期。

75、《台胞抗日复台活动在广东》,《东南亚研究》1995年第6期。

76、《论中国抗日战场的特殊性》,《亚洲研究》(香港)第73期,2017年11月。

77、《战后苏联的“战利品”政策及苏军在占领区的军纪问题》,《民国人笔下的民国》,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9年。

78、《孙科联苏制日外交思想简论》,《抗战史料研究》2014年第3期。

79、《陪都重庆:一些曾被忽略的侧面》,《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

80、《战后中间路线政治主张述评》,《湘潭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81、《十年建设时期我国农村政策几度变更原因》,《湘潭师院学报》1992年第2期。

82、《逆境中的不懈追求——张闻天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思想述论》,《湘潭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

83、《胡汉民与中国社会改造思想》,《广州研究》1987年第9期。

84、《论孙中山文化思想的特点》,《广州研究》1986年第11期。

85、《中共在华南沦陷区的抗日斗争》,《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1年第2期。

86、《改革开放以来的华南抗战史研究》,《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2023年第5期。


 著作:

1、《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外交决策研究》,团结出版社,2015年

2、《华南抗战史稿》,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华南抗战史》2015年修订版)

3、《民众、公众舆论与国民政府外交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4、《困境中的突围——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5、《折冲之道—以颜惠庆、傅秉常、张忠紱等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

6、《二十世纪中国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

7、《广东通史》、《广州通史》、《广东民国史》、《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革命史事件与人物》参著。

获奖情况

2009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著作类

200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类

2005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论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