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育才校区第二文科楼北楼503会议室举行“望道讲堂”第91讲《何谓阳明学的“知行合一”》。本次讲座由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主办,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主讲。讲座由学院行政相关负责人主持,学院师生共同聆听。
讲座以“知是什么”“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知的判断标准是在人们内心之中还是之外”以及“关于良知的讨论”作为讲述的逻辑主线,层层推进,逐渐深入。吴震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知行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由来已久。近年来,阳明学“知行合一”所蕴含的哲学问题及其理论意义,经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而得以重新激活。他表示,对于阳明学而言,“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构成了互相诠释的一套理论体系,但在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论述中,“一念动处便是知亦便是行”这个重要命题因为仅见于《阳明先生遗言录》而没有被世人注意,这句命题是对人们历来熟知的“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的重要补充,甚至原本就是有关知行合一问题的一项完整论述。他提出,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不是脱离于良知心学体系之外的知行观,任何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行难易或者知行先后等问题本就不在阳明知行观的论域之内。他认为,知行合一是阳明良知学意义上的命题,是良知伦理学的命题,良知本身必然展现为知行合一,反之亦然,知行合一就是良知的自我实现。
本次讲座内容充实、逻辑清晰,吴震教授从知行合一论出发,探讨其与心即理、致良知等命题的关联,向在座师生抛出问题并对之进行深入解答,让同学们能够更为深入地探析阳明学的“知行合一”,为我们从阳明心学中汲取智慧、提升致良知的道德境界提供了新视角。
马院举行“望道讲堂”第91讲《何谓阳明学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