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学生活动

【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玉”见茶泡团队前往玉林市开展“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以玉林茶泡为例”主题调研活动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晏璎     发布时间:2023-02-22      浏览次数:10


为了解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问题、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也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2月10日——2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玉”见茶泡团队成员赴广西玉林市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2月10日,根据在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查找的资料,团队成员前往新民小学附近的街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居民采访。由于是第一次街头采访,团队成员都十分腼腆。但在居民们热情的帮助下,我们的采访也渐入佳境。部分居民表示没有听说过茶泡,但也有居民向我们介绍了茶泡的用途并且带我们去现在还在制作茶泡的居民家中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华姐便利店和杨杨书画院,居民们对我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的解答。从本次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如今的茶泡制作手艺多来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父辈传承,而茶泡制作者多是玉林老街区的居民,他们年龄多在七八十岁上下;目前茶泡制作多是自给自足和用于逢年过节送礼,外销较少。

2月11日,根据昨日的居民采访询问到茶泡可能销往部分古茶店后,团队成员来到了雨林古树茶和澜沧古茶两个古茶店,并就茶泡进货量、销量等有关情况进行市场调研。雨林古树茶老板表示:茶泡的包装费高于茶泡产品本身,而且茶泡的市场需求量较少、利润低,相比于畅销的普洱茶、白茶等茶叶市场竞争力较弱,所以之后不打算进货。另外,老板告诉我们茶泡多是配花茶一起冲泡,这样的茶喝起来会既有花香又有冬瓜的清甜。澜沧古茶老板则向我们介绍了岭南风情新人茶比赛,通过与老板的交流,我们了解到现在部分懂茶的人会将龟苓膏和茶泡搭配做成小食,但尚未普及到市场销售。

2月13日,团队成员拜访了苏第能工作室和李世俊茶泡制作坊,对于茶泡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苏第能先生表示,茶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了传承断层现象,直到八九十年代才慢慢地恢复。在国家开始积极倡导“非遗进校园”之后,苏第能先生成为了玉林市部分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积极帮助学生们了解玉林茶泡。同时,作为玉林师范学院的外聘副教授,苏第能先生还培养了两百多名学生一起传承玉林茶泡。他表明未来将继续响应国家的号召,采取“手工+机械”的方式生产茶泡,在保全传统文化韵味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产量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李世俊茶泡制作坊的李喜燕女士介绍,以前大户人家的女子都会做茶泡,而且会将茶泡放进嫁妆里,以祝愿女子婚姻幸福美满。除此之外,茶泡还用于招待客人,表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尊敬。而逢年过节,小辈也会通过泡好的茶泡向长辈敬茶,祝愿长辈身体健康,这也代表了一种尊敬长辈的礼仪文化的传承。交流的过程中,李世俊老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乾隆游历江南时为茶泡留下一副对联的故事——上联是“茶香飘四海”,下联是“泡甜达三江”,短短的十个字,写尽玉林茶泡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让“玉”见茶泡团队深入社会群众,切身感受到玉林特色茶泡文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问题,在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为之后提出适当建议作了充分准备。由于是第一次开展社会调研,团队成员经验较为缺乏,在许多方面存在不足。但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相互促进,积极提出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成熟的心态,激发了创新意识,培育了自主性与独立性,也为未来的调研积累了宝贵经验。

以茶泡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途径,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有利于激发群众文化自觉、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利于推动文化高水平自信自强。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乃国家和社会的应有之义,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青翎/摄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吕乾恺/摄

团队进行问卷调查

团队成员采访苏第能先生

团队成员与古茶店老板进行交流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