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遗产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前行的力量源泉。因此,马克思主义学院“思存火种”调研团队着眼于习近平总书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殷切嘱托,聚焦“献礼建党百年,共建壮美广西”时政热点,对广西桂林市、南宁市、崇左市龙州县等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建设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构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及建设基本经验体系助力,赓续新时代红色文化遗产动人魅力。
2022年6月到7月初,“思存火种”调研团队在线下进行了多次讨论研究,围绕课题题目、框架、调研规划等内容进行多次讨论沟通。期间,团队积极与指导老师联系沟通。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团队确定调研的对象为广西红色文化遗产,重点把握广西各地对于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以此探索总结广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及建设的基本经验。经过多次讨论,团队制订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计划及分工安排。
7月7日,在全民族抗战85周年之际,“思存火种”团队来到调研之旅的第一站——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追寻“不能忘却的纪念”。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中,队员们了解到纪念馆在还原原始场景的基础上,还使用了模拟电台发报、仿真场景、多维动画等手法,多层次、多视角地还原了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真实情境。7月9日,团队成员来到了南宁市邓颖超纪念馆,馆内运用了多媒体互动,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了与邓颖超相关的数百张照片和14段影像资料。游客可以通过触摸屏幕,实现图片和视频的放大、缩小以及移动功能,还可以为图片和视频点赞。邓颖超纪念馆采用多种互动方式,运用游客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伉俪情深情书展、多媒体交互展示屏、伟人蜡像重塑情景复原等加深了游客的感官体验,成为市民了解邓颖超一生、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
7月10日-12日,“思存火种”调研团队成员相继到达李明瑞韦拔群纪念馆、广西革命纪念馆、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旧址等红色文化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工作人员的讲解、对参观游客的采访以及对附近居民的走访中团队了解到,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突出“红色文化+”发展、营造红色文旅体验场景成为红色文化基地的发展法宝;丰富沿线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全方位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培训体系,以史育人,以文化人,让市民、游客体验“行走中的红色党课”,可以达到弘扬红色基因的效果。
通过对广西桂林市、南宁市的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对于广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成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为成员进一步思考如何构建广西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建设基本经验体系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和材料支撑。后续,团队成员还将继续对崇左龙州县红色文化发展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以期寻求更多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瑶平/摄
团队成员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
团队成员参观邓颖超纪念馆
浏览油画作品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