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毛竹山村位于县城以西13公里。目前,毛竹山村葡萄种植300余亩,全村46户,家家都有葡萄园,年人均纯收入3万多元。毛竹山村在“党小组+理事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下,打造了“红+绿”乡村旅游品牌。团队成员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毛竹山村,了解其发展现状,深入探究“党小组+”模式的效用。
立足红色基因,发展势头强劲。7月14日,团队成员来到了本次调研的主要地点——毛竹山村。80多年前经历了湘江战役的纷飞炮火的毛竹山村,如今根据自身所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从革命历史事件的整体性、革命历史文化的统一性出发,联合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及其周边区域开展红色旅游。村民王德利谈到:“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前往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和毛竹山村进行参观学习,大家都想来坐一坐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坐过的椅子。”
培育文明乡风,奋斗步履不停。7月15日,团队成员展开了毛竹山村“乡风文明”访谈。毛竹山村民风淳,生活美。村民罗玲玲说“我们村有17个人考上了大学,邻里之间从来不吵架、不骂人,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就像一家人一样。”团队成员了解到,毛竹山村去往县城的道路狭窄,路途较远,他们去县城采购生活用品常常是一周一次。现在农家乐办起来,两三天去一次县城,对外交流也增多了。日子越过越好,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热情高涨,奋斗的激情只增不减。一位有孩子的80后村民今年将报考广西师范大学的成人本科,一位90后村民今年刚刚考取了电商资格证,他们正在用努力的步伐彰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聚焦绿色农业,拓展产业格局。7月16日,团队成员参观了毛竹山村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整齐地排列着,葡萄架上青翠的藤蔓缠绕之间,是一串串即将成熟的葡萄。温克、红地球、兰玉等葡萄缀满木架,品种之多样令人眼花缭乱。据当时正在葡萄园基地工作的当地村民说,村民们在党的领导和“党小组+”模式的指导下,正抓住时机改良葡萄品种,利用葡萄种植,努力推进乡村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努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为更好地明晰毛竹山村葡萄产业发展详情,7月17日,调研团队有幸访谈了毛竹山村村支书王新明,王新明支书向调研团队介绍了葡萄产业的发展过程、未来发展趋势及其投入技术力量状况。除此之外,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所推行的“党小组+理事会+基地+农户”的葡萄园种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给当地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思路,指引着当地产业紧跟乡村振兴步伐,融合当地特色,为村民谋富裕,为村庄谋发展。
在毛竹山村为期四天的调研中,丹青千里小队的团队成员深入了解“党小组+”模式在毛竹山村的开展情况,明晰毛竹山村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农业的融合程度,深度思考“红+绿”品牌建设。在毛竹山村诗画般的田野风光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建优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的重要性、农文旅共同发展的时代性、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性。丹青千里小队在毛竹山村的调研活动暂告一段落,但仍然会持续关注毛竹山村强党建、兴产业、富群众的“甜蜜致富路”的发展状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李微 何奕瑶 胡樱 陆杏淇 赵雅琴/摄
访谈毛竹山村村支书,了解当地葡萄产业发展详情
走访村民,走入农家乐,探询淳朴乡风
参观葡萄园,亲临其境感受葡萄种植生长丰收的过程
追寻习近平总书记足迹,了解红色旅游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