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马院 --

 您当前的位置:

-- 媒体马院 --

【广西日报】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国华副研究员理论文章《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赵剑光、马贺美     发布时间:2022-08-23      浏览次数:37


2022年8月23日,《广西日报》理论版刊发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陈国华撰写的理论文章《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文章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发展,阐述了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了筑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基础桩”、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强引擎”、锻造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聚能环”的路径方略。文章指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历史自觉,着力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该文章为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研究中心项目《新时代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融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2021MJDBWT05)阶段性研究成果。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陈国华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历史自觉,着力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筑牢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基础桩”

注重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建立健全举全校之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长效机制,构建学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院、校党委专职副书记主管马院工作的领导体制,确保马院实现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将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马院建设核心任务有机结合,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院、铸魂育人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优化决策机制,明确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权限,规范议事决策流程,实现学院发展“三重一大”和其他重要事项党委会前置把关,确保政治正确、治理合规、决策高效。

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设计主题引导学、编印学习资料随手学,与党员领学、过政治生日活动结合,同能力素质提升培训班有效衔接,增强党员干部、师生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学院党委每月围绕最新精神、时事政治、重点工作精心设计主题、提出要求,把高质量组织策划主题党日活动作为规范化、制度化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加强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建立校内校外结合、师生支部共建、党建引领群建的支部提质聚力工作机制,为锻造政治过硬、战斗有力的坚强堡垒夯实基础。

注重示范引领,全面增强马院的辐射力影响力。与教育部门合作,实施学科建设“手拉手”帮扶工程,与区内高校马院建立帮扶共建长效机制,支持学位点申报,推动形成各类马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体推进的局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计划”,聘请在马克思主义相关领域、相邻学科的教授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共组课题团队、共享学术资源,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辐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发展孵化器作用,推动学校人文社会学科形成快速发展、协同创新、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


打造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强引擎”

聚力组织保障,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选优配强马院领导班子,标准化夯实支部堡垒,选拔优秀青年博士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品牌化建设党建标杆,深化党员名师工作室、“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等载体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优秀学子游学营等活动,以党员先锋伟力和党建硬核品牌引领保障新时代“强院兴校”。

聚力人才保障,涵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始终把人才引育作为强院兴校头等大事,配足配齐配强思政课教师。实施“党员名师名家引育工程”,建立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健全学院领导班子与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的“一对一”服务和帮扶机制。完善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青年教师成长帮扶、师德师风考核、实践研修、教学质量监控等“一揽子”教学管理制度,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聚力条件保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一流阵地。坚持高位推进,落实经费保障,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合作共建,争取专项经费持续投入。坚持校内联动,举全校之力在办学经费、各类教学设备和办公教学科研用房等方面给予充足保障,在人才引进、人才称号评定、职称评审、出国研修、津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思政课教师政策倾斜,创造充分发挥人才能力活力潜力的良好环境。


锻造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聚能环”

强化党建与理论研究融合,持续打造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高地。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和辐射力,以教研室、学科团队为单位建立教师党支部,按照“一支部一特色”一体联动推进党支部和教研室建设,实行领导班子成员联系教研室、师生党支部制度和党员名师挂联党支部制度,促进教工党支部理论学习与教研室业务学习、集体备课相结合。搭建多层次高品质学术交流平台,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学科建设需要、区域特色发展,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坚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立足学术前沿,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通过“科研专家带徒”“学术交流大融合”“全方位培训引导”等途径梯队式、集团化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持续精准发力。

强化党建与思政课建设融合,持续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阵地。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思政课育人格局。发挥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等平台作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立体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层级集群结对共建,探索、推进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建设智慧教室、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和“思政云”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配合、共同提高”。充分利用红色资源、革命文化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强化党建与时代新人培养融合,持续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拓宽育人路径,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加强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横向覆盖所有专业的课程思政群、纵向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课程思政链。推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建立辅导员成长导师制,实施研究生“双导师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建强思创融合教育工作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学术科技活动,开发思创融合专项课程,培育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原文链接:https://ssw.gxrb.com.cn/json/interface/epaper/api.php?name=gxrb&date=2022-08-23&code=008&xuha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