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引领教职工及党员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品格。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组织教职工、党员前往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第一站,即湘江战役发生地之一的灌阳县,开展“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由校党委宣传部支持的年度宣传文化精品项目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长征精神体验教育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学院教职工在该团队负责老师万来志博士及团队成员的带领下首先来到了当年湘江战役中三大阻击战之一的新圩阻击战旧址现场。在该旧址上,学院教职工还同来院参加长征纪念活动的培训学员一道参观了新圩阻击战主战场前沿阵地的“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及主要纪念设施。活动现场,万老师给在场的教职工及学员们讲述了这场在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战役是如何发生的,为何错失良机,又是如何战胜困难突破重围的以及湘江战役对于我们党纠正错误路线,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转型影响,他的讲述将大家带进了血战湘江艰苦岁月中。
据悉,1934年11月25日,红军主力从永安关和雷口关进入广西。随后于27日开始,我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灌阳、全州、兴安间狭小三角地带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最终我中央红军以伤亡过半的巨大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但红军却由出发前的8.6万,锐减至3万余人。而发生在灌阳县灌阳镇境内的新圩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三大阻击站中最早开战的一战,战斗尤为激烈。红三军团的第5师及第6师18团以伤亡大半的代价确保了军委纵队及后续部队的安全。尤其是作为后卫部队的红五军团第34师为支援新圩阻击战错失渡江时机,最终被截断于湘江东岸,导致全军覆没的惨痛代价,师长陈树湘更是以咬断自己肠子的悲壮方式践行一个共产党“誓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庄严承诺。
听过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的相关情况后,大家先后实地参观了当年的留下来的战壕和阻击点,在战壕里面很多老师和学员都感慨颇深。特别是对于我们党在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毅然决然的高举信仰的大旗,解救民众于水火的理想信念更是赞叹不已。而后又参观了几公里外的红三军团第5师临时战地救护所——新圩镇下立湾村(今和睦村)的蒋家祠堂,该祠堂是当年红5师救护伤员所用,但在大部队换防撤离时,这里却留下了来不及转移100余名重伤员,当中央红军渡江后,这些伤员被敌人当作泄愤的对象,捆住伤员一路驱赶到几里外的“酒海井”(该井是一个形似盛酒容器的深井,与地下暗河相通),据当地老人们回忆敌人将这些重伤员投下深井后开枪扫射,全部牺牲,甚至在此之后的一连几天都还能听到呼喊声,但在当年的白色恐怖之下,谁也不敢前去看望,这些留下的伤员最终以这种残忍的方式被敌人杀害,他们甚至都没能留下自己的姓名。在场的老师和学员无不为此惨痛的故事留下了深深的悲悯之情。
最后,老师们还去灌阳县水车乡参观了红五军团的第34师的墓地(只有18位烈士遗体)及红三军团指挥部进行了瞻仰和参观。在现场万老师为教职工及学员们讲述了绝命后卫师34师的主要斗争经历。向大家再一次展示了红军战士在顽强敌人面前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特别是师长陈树湘及其战友们的故事又一次让在场的每一人都为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所动容。
此外,在活动中也穿插了合唱、对唱革命歌曲,朗诵了红军诗词,敬献花圈以及在烈士墓前宣誓等活动,进一步增强老师们的认同感和使命感。通过一天紧凑的行程,在场的很多老师和学员对红军战士在艰难困苦面前所表现出的“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都表示出了由衷的敬仰。虽然八十年过去了,但烈士们的鲜血却在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只要坚定理想信念,就一定能克难勇进。而在今天,在我们建设“双一流”大学路上,我们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万来志/文 苏威/图)
万来志博士为老师和培训学员讲解新圩阻击战情况。
万来志博士为老师和培训学员讲解红军长征刻骨铭心的湘江战役情况。
参观红三军团第5师临时战地救护所——新圩镇下立湾村(今和睦村)蒋家祠堂。
中国人民银行桂林中心支行和学院送花缅怀革命英雄
学院老师和培训学员在烈士墓前庄严宣誓
在“酒海井”纪念碑前朗诵红军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