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学院新闻

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广西“垃圾围村”——“突围之路”在何方?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2      浏览次数:411


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在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里,常常可以看到垃圾围路围河,田地污水横流,村庄臭气熏天,饭桌苍蝇飞舞,垃圾多样化、集中化、露天化等等现象。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垃圾围村”,已成为农村美丽家园建设的短板。“小扫把”团队的成员于2016年寒假期间各自前往重庆、天津、江苏和广西四个省市进行实地调研,寻找农村垃圾产生的原因、农村垃圾处理方法,切实的针对“垃圾围村”现象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措施。

       通过实地考察,团队成员发现“垃圾围村”出现的现象主要原因有陈年垃圾堆积、填埋、焚烧垃圾、种地农户自费处理化学类垃圾。村民环保意识欠缺。而这些农村垃圾处理的困难在于基础设施滞后、垃圾处理的方式不够科学、天气因素影响垃圾回收、陈年垃圾堆积,无害化处理水平低、村民环保意识十分薄弱。而团队成员发现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解决,通过建立垃圾池,设置保洁人员,服务村民;建立奖惩机制,评选先进;建立监督机制,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定期进行清洁活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垃圾分类工程;加大生态乡村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依靠科技,提高垃圾处理水平。相信这些措施能够为广西“垃圾围村”的现象建言献策,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经验。

       在为期一个多星期的实地社会调研中,不仅为“垃圾围村”的“突围之路”打开通道,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深刻体会到只有亲自实践考察才会发现真实现象,才明白实践出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