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关注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五维聚力”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经验做法
9月10日,【光明日报】关注报道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五维聚力”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经验做法。近年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化党建引领把稳思政课建设“方向盘”;创新教学模式 激活思政课提质增效“动力源”;整合优质资源 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新高地;深化数智赋能 构建思政课评价体系“新范式”;推广改革经验形成思政课示范辐射“效应场”五个维度聚力助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将报道转载分享。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五维聚力” 助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五维聚力”助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党建引领 把稳思政课建设“方向盘”
学院党委坚定不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建强建优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政课作为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学校坚持“三个第一”理念,即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第一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第一学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第一课程”。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坚决落实上级关于思政课教师专项经费和专项岗位绩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在资源配置、条件保障、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最大支持。建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机制,健全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创新教学模式 激活思政课提质增效“动力源”
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改革创新,助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借助虚拟仿真实验室,利用VR技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可感、可视、可交互的三维场景,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增强课程体验。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以问题为导向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解决学生所关注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在教学方法方面,学院紧跟教育数智化发展趋势,开发“大思政云”数智教学平台,加强AI技术赋能课程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学院5门思政课获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2门思政课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整合优质资源 打造思政课特色品牌“新高地”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校史等资源,积极建设特色鲜明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以“毛竹山村乡村振兴”等现场教学品牌为标杆,持续开发“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乡村振兴典型示范”等教学案例,教学案例建设成效显著,学院“湘江战役主题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教育部门组织的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精品项目,《“一体两翼”共建、共享、共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共同体》项目入选教育部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典型案例。
深化数智赋能 构建思政课评价体系“新范式”
学院主动探索思政课评价与数智技术的融合之道,积极构建思政课“精准化、个性化、动态化、高效化”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利用智能教学平台、物联网设备实时捕捉学生的课堂表现、互动频率等情况,实现“精准化”的过程性评价;通过AI系统检测及分析将把学生的长期表现动态生成“数字画像”,推送专属学习改进方案,实现“个性化”的过程性评价;教师通过“大思政云”平台全面、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打破时空场域边界限制,实现“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学院将考试搬到线上,利用AI自动批改考试的客观题,极大提升了评价工作的效率,实现“高效化”的过程性评价。
推广改革经验 形成思政课示范辐射“效应场”
学院以“全国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名师工作室”“广西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等平台为载体,依托广西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与研修基地,广西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研修基地,持续开展全区高校骨干教师培训暨集体备课会、全区高校思政课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广西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骨干教师培训班暨集体备课会等,通过专题教授、实践研修、小组研讨等方式将学院最新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分享给全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了显著的示范辐射效应。
(作者:卢俞成、罗富元、孟宪平)
电子报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5-09/10/nw.D110000gmrb_20250910_7-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