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侗’南之‘绣’”团队赴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侗族刺绣传承发展与产业化调研实践活动

时间:2023-09-08浏览:2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侗族刺绣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价值。而侗族刺绣作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农耕经济的产物,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持。为进一步了解对侗绣技艺传承发展现状及其目前存在的短板不足,以及为了更好传承侗族刺绣提供借鉴经验和智力支持,广西师范大学“侗”南之“绣”团队于7月8日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

7月8日,“侗”南之“绣”团队正式开启了团队调研的第一天。为了直接从目标人群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实时了解侗族刺绣发展现状,“侗”南之“绣”团队决定在同乐乡同乐村发放问卷、与当地村委进行访谈交流。在对同乐乡同乐村相关村干部的实地调研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的发放填写中,团队了解到,政府对于侗族刺绣的大力支持以及侗族刺绣发展目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侗”南之“绣”团队对于侗族刺绣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对于如何助力侗族刺绣发展也有了一些新思路。

7月9日早上,“侗”南之“绣”团队对侗族刺绣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甜女士就目前侗绣的发展和刺绣培训班队伍的壮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交流。在实地考察中,我们看到了侗族刺绣博物馆中陈列着许多玲琅满目的精美侗族刺绣艺术品,杨甜老师更是热心地给我们仔细讲解了关于侗族刺绣的详细制作过程。在访谈中,杨甜女士提到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侗族刺绣仍面临着手工制作时间长、传承难、经济困难等问题。通过对侗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甜女士的访谈交流,“侗”南之“绣”团队进一步了解了侗族刺绣传承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加深了团队对侗族刺绣传承发展路径的思考。

7月10日,“侗”南之“绣”团队抵达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信洞村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当地基层负责人和从事侗族刺绣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交流。当地基层负责人指出,侗族刺绣“非遗”的申报成功带动了侗族刺绣的发展,同时也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同时,侗族刺绣传承人提到,通过打破传统的侗绣常规,创新刺绣图案样式和侗绣产品形态,效仿故宫文创,开发了侗绣的非遗文创产品。这个做法提升了三江侗族刺绣的社会影响力和三江侗绣品牌的附加值,三江侗绣的文化创新成为当地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通过上述访谈,团队将深入挖掘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记录侗族刺绣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汲取侗绣发展经,推动侗绣传承以及乡村振兴。

7月11日,“侗”南之“绣”团队去到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唐朝村对于当地居民以及基层负责人进行了实地访谈,并就对于侗族刺绣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访谈了解到,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唐朝村厚植本土文化,着力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将文化产业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振兴有力促进乡村振兴。

7月12日,迎来调研的最后一天,“侗”南之“绣”团队在调研的最后之行选择再次来到最具代表性的侗族刺绣博物馆,以求进一步感悟侗族刺绣背后蕴含的深厚侗族民俗文化,感悟侗绣之美。在博物馆内,我们看到了许多侗族刺绣作品,包括侗族妇女穿着的衣服、头巾图案、婴儿背带、布花鞋、鞋垫、挎包刺绣等。侗绣造型精巧、色彩浓厚,是观赏与实用并举的工艺形式,绣品不仅图案精美,且具有极高的装饰价值,而且蕴含了侗族人的图腾崇拜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以针作画、以线寄情绣出侗寨人家的独特情怀。

经过为期五天的实地调研之旅,“侗”南之“绣”团队用双脚丈量、用双耳倾听、用心感悟,了解到了当前侗族刺绣发展现状以及侗族刺绣发展问题所在,同时也加深了团队对侗族刺绣传承发展路径的思考。在未来,团队成员将会结合此次调查经验,为侗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更多的可行性发展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琳、魏思羽、杨觉未/摄

团队成员分发问卷

团队成员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杨甜女士

团队成员参观侗族刺绣博物馆

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