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韦冬雪:雪案萤窗育桃李 思政之路繁花开

时间:2021-10-02浏览:10

雪案萤窗育桃李 思政之路繁花开

——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韦冬雪教授



  行政工作已然得心应手之时,她不忘“三尺讲坛,万里山河”的梦想,重新奔赴心之所向,遵从教书育人的初心;工作生活和谐稳定之时,她深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放弃现世安稳,全力追寻更高境界;教学科研稳步推进之时,她决心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她,就往哪里去。她就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韦冬雪教授。

  她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体贴的人文关怀,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开拓一个又一个新境界。


路漫漫其修远兮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父母给她起名“冬雪”,本意是希望在冬天出生的她能够如同雪花般美丽,韦教授更是用雪案萤窗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一路花开。

  初中毕业,韦冬雪教授以高分考入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中等师范学校。1985年,韦冬雪教授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推荐保送到了我校的化学教育专业学习,继续深造,为实现自己的教师梦添砖加瓦。本科毕业后,学习成绩突出的韦冬雪教授获得了留校的机会,同时,考虑到韦冬雪教授深厚的艺术素养,以及在体育竞技方面的出色表现,学校让其发挥特长,担任校工会秘书。在校工会工作的七年间,韦冬雪教授不仅收获了许多鲜花和掌声,后来还担任了校女教职工委员会副主任、主任,身兼数职。

  “三尺讲坛,万里山河”始终是韦冬雪教授的心之所向。夜深人静之时,韦冬雪教授常问自己:“我就这样永远告别讲台了么?”答案在讲台下学生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里。于是,韦冬雪教授决心向专任教师转型。1996年,她在兼顾校工会繁忙工作的同时,在职攻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班。进修过程中,韦冬雪教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初心变得更加坚定,最后也如愿地转为思政课教师。为了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1999年,韦冬雪教授考取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02年,韦冬雪教授如愿拿到法学硕士学位,真正地在讲台上站稳了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韦冬雪教授深谙这一道理,但她同时也面临着艰难的选择。韦冬雪教授本科是化学专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讲台上,时有专业素养不够的掣肘之感,她深刻地意识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谓的现世安稳只是心灵鸡汤,人生还有更高的境界,自己决不能故步自封。几番思索之后,韦冬雪教授毅然作出选择:放下了安稳的日子,考取了西南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博士研究生,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

  在很多人眼里,读博不过是花更多的时间在书桌前,但对韦冬雪教授而言,这一过程更为艰难。她的丈夫为了专业的提升,到北京进修;儿子小学尚未毕业,已经需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一家三口,兵分三路。在通讯手段尚不发达的那些年,只能靠电话相互鼓励、安慰。每隔两三个月,韦冬雪教授会从重庆赶回桂林的家,看望儿子,短暂的相聚之后,又是各分东西。

  韦冬雪教授的朋友曾以开玩笑的语气半是责备地对她说道:“冬雪,你不在家照顾儿子,看他瘦得像棵豆芽菜似的!”韦冬雪教授听后,面上只是笑笑,背地里却流下了心疼的泪水。谁都不曾知道,每每打雷下雨的时候,她为独留家中的儿子担惊受怕;多少阖家团圆的日子也充满了她对家人们的深切思念。但是,地域上的分离不会冲淡他们之间的感情,而只会让一家人在精神上更加亲密地团结在一起。他们深深地明白,这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自己,是为了将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自己必须全力以赴。

  就这样,韦冬雪教授日夜苦读,仅用三年时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她的博士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和规律研究》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得到了业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而她对学术追求的执着似乎已深深地镌刻在骨子里,博士学成归来,韦冬雪教授继续开展博士后研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2010年,韦冬雪教授通过考核,获得了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访学的机会,让自己具备了更宽阔的国际视野。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耕耘的汗水换来了沉甸甸的收获。韦冬雪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及研究项目7项,主要参与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及教材8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多篇;获得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区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同时,她还获得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提名”“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人物”“全国高校公共关系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2014-2016年度广西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怀着教书育人的初心,韦冬雪教授一步一个脚印,用努力铸就了今日硕果累累的成绩。


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

  2012年,韦冬雪教授被任命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担任学院行政领导,就意味着需要放弃自己只需要上课带学生的单纯安逸的生活,要处理千头万绪的行政工作。起初,她担心行政工作会影响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所以心里颇有顾虑。但她转念一想,此时独立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期,迫切需要她这样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具有行政工作经验的领导。经过思量,韦冬雪教授决心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这一干,就是10年。

  十年来,韦冬雪教授作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又历任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一直尽全力关心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给予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上实实在在的帮助。韦冬雪教授率先倡议学院实施青年导师制度,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授,让老教授帮助青年教师更快地站稳讲台、指导青年教师找到科研方向。

  有倡议就要有行动。韦冬雪教授率先垂范,积极参与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先后完成对2名青年教师共4年的教学、科研指导任务。她还利用多种途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如以参加比赛为契机,通过以赛代练,让学院的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多位青年教师也因此先后获得过大赛一、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些奖项的背后,也都不乏韦教授的关心和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字斟句酌、辛苦磨课的身影。

  此外,韦冬雪教授还通过多种渠道促进青年教师在科研能力上的发展。在申报各种科研课题、教改课题中,她根据青年教师学科背景,吸收其为课题组研究成员,激发了青年教师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同时,韦冬雪教授还利用学术资源为青年教师联系核心期刊刊发论文近10篇,并推荐学院年轻博士到著名研究机构及名校做博士后研究,如推荐蔡小菊博士到中国社科院做博士后,推荐钟慧容博士到浙江大学做博士后等,为青年教师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晋升的天地。

  利用教学团队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是韦冬雪教授富有特色的另一“高招”。在近7年里她组织实施的“教育部国培示范项目”“中西部国培项目”“广西区培项目”等培训活动,锻炼了一批课程与教学论的青年教师,如罗法洋、蒙宇、黄英姿等青年教师,在培训项目中,青年教师也得到了理论的升华、能力的提升,收获了积累教学经验和全国广泛的教学资源,成长为蜚声区内外的教学专家。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为了统筹协调教学、科研、行政工作,韦冬雪教授需要付出数倍于别人的努力。白天,她认真处理行政事务,事无巨细;夜晚,她修改论文、备课、做课题,通宵达旦。她不仅承担本科生、博士生的公共课教学,还承担本硕博的专业课教学,教学工作量格外饱满。但繁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让韦冬雪教授感到厌烦,相反,在教学中,每每看到学生豁然开朗的面容,她愈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个学期,本科学生对韦冬雪教授的期中教学评价均在93分以上,并在留言栏对她赞不绝口,很多学生纷纷写道:“听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教授,我想成为像您一样优秀的教授!”……学生对她的肯定,化作了她潜心育人的动力。

  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韦冬雪教授对自己带的本科生、硕博研究生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韦冬雪教授经常教导学生们要沉下心来多读书,研究就要深入原理,学术需要“顶天立地”,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现实关怀,不能虚也不能空。

  在韦冬雪教授的影响下,她的学生们都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文章不厌千回改”的道理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得到证实,一篇论文再三修改已是常态。韦冬雪教授常道:“改论文就如六月的蝉出生,一层一层地蜕去旧壳,最后才能飞舞在阳光下。论文的每一个问题必然是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去改,经过反复多次打磨才逐渐成型。没有一次修改就成熟的论文。”学位论文是一位研究生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水平的体现,必须严格要求。从标题的斟酌、框架的调整、逻辑的梳理,到用词的准确性和新颖性、引用文献的严格要求等角度,韦冬雪教授秉承着认真负责、细致勤恳的态度,帮助学生们在一次次地修改论文直至成型。

无论韦冬雪教授身在何处,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学生。2011年,韦冬雪教授虽在国外访学,但仍坚持每周都使用QQ和学生联系,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及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反馈研究生毕业论文撰写的修改意见。当年,有位硕士研究生考博失利,情绪低落。韦冬雪教授了解情况后,打越洋电话开导她,并请其他同学帮助她缓解心情,放下心理包袱,认真修改毕业论文。

  无论是学生在校还是已经毕业到远方,韦冬雪教授都时刻惦记着学生的事业发展。从2006年招收硕士生研究生、2012年招收博士生开始,韦冬雪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已经近百人,包括学术型研究生和高校教育硕士、农村教育硕士。在每一届毕业生中,学生们都有着不凡的成绩,他们或是继续潜心学习深造,或是成长为学术骨干。

  即便不是自己名下的学生,遇到学业上的难题,无论是升学考试还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只要向韦冬雪教授寻求帮助,她从不拒绝。她总是耐心细致地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在她的帮助下,学生们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其中还有许多学生考上“双一流”院校进一步深造。

  韦冬雪教授的人格魅力在无形之中也感染和影响了学生。韦冬雪教授有两个学生的微信群,一个是以韦冬雪教授姓氏命名的“韦门研究团队”,一个是以韦冬雪教授的名字命名的“雪案生香”。韦冬雪教授培养的学生虽然散布在全国各地,从事着多种职业,但都在微信群里相聚,无论是生活、工作亦或是学业,大家都可以在群里畅所欲言,分享喜悦,倾诉苦恼。韦冬雪教授也在群里时刻关注着学生们的聊天,适时地给予引导,她除了教给学生学问,更教会学生做人。在读的硕士生博士生们则经常在群里互相交流读书学习的体会,有疑难时互相帮助。同门的学术活动较为频繁,很多跨专业的同门在入门的头一年里经常感到飞速地提升,大大促进了同门的学术进步。在韦冬雪教授的强大号召力、感染力和模范带头作用下,“韦门”形成了热烈的帮扶氛围。

  韦冬雪教授不仅对学生在学业上要求严格,对学生为人处事要求更严。每一届新生入学后,韦冬雪教授总会召集所带的学生聚会并对其提出要求:“作为研究生,好好做学问很重要,但是做人首先摆在第一位。没有良好的品行,学术再好也是走不远的。”

  同时,“韦妈”这一亲昵的称呼很多学生都不陌生,这是因为韦冬雪教授不仅在学术上给予学生耐心细致地指导,在生活上也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学生生病之时,她总会安慰和开导学生,“先好好养身体,学习和研究以后慢慢补上。”

  让人记忆尤为深刻的还有留学生白娜同学的经历。白娜读博期间,父亲意外去世。为了让她不至于太伤心,能安全回到吉尔吉斯斯坦,韦冬雪教授暂时保密了她父亲去世的事实,只告知她父亲生病住院需要她回去看看。白娜同学回国处理父亲后事,两星期之后就回校。一进教授办公室,眼泪就扑簌簌地往下掉。韦冬雪教授什么也没说,上去紧紧地抱住白娜。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娜从韦冬雪教授的拥抱中感受到了安慰,停止了哭泣。白娜告诉韦冬雪教授:“回到吉尔吉斯斯坦,没能见上爸爸一面。但是,妈妈告诉我爸爸去世前只说了一句话,要我一定要在中国完成博士学习任务!”白娜中文欠佳,韦冬雪教授专门叮嘱几位英语好的研究生经常和她在一起学习、聊天,帮助她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在白娜毕业论文写作遇到难题时,韦教授更是调集了门内的优势力量全方位帮助她。最后,白娜圆满地完成了博士学习任务,并作为代表在留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言。如今虽然白娜已经毕业,但她仍与韦冬雪教授保持密切联系,在韦冬雪教授生日之时还送上了祝福视频。

  有人说,今天的韦冬雪教授已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是一枚妥妥的“白富美”。但在人生的道路上,韦冬雪教授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她永远记得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断地开拓一个又一个新境界,培育出一拨又一拨祖国需要的人才。

  韦冬雪教授屋前屋后有些空地,学生们常开玩笑说要吃她亲手种的蔬果。她略有些沮丧地说:“太忙了,啥也没种成!”韦冬雪教授,别在意,因为:“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