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携小队赴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吞力屯开展调研活动
为探究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经济性开发中保持原生态与现代化相结合、相平衡的有效方法,有效对接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实现乡村振兴,2021年7月8日至11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携小队来到墨色之乡黑衣壮之根——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吞力屯开展四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在此过程中和携小队深入了解黑衣壮文化开发、发展现状,探寻其原生态保护与现代化开发相协调发展之道,助力边陲壮乡实现特色发展,走向振兴之路。
黑衣壮以黑色为美、保留了古老的文化风俗,也因原始独特的生活习俗和古老神秘的文化特征,被人类学家誉为人文史上的“活化石”。团队在一步步探索中走进墨色壮乡,揭开黑衣壮的神秘面纱。
7月8日,和携小队来到了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博物馆里承载着广西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陈列着各式各样的传统文物,同样记载着关于黑衣壮的风土习俗,见证了黑衣壮历史的传承与变迁。博物馆讲解员向和携小队讲述“黑色”边陲小县的历史迁移,黑色文化背后的象征意义。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与其历史文化有关,黑色象征着保家卫国的勇敢与英勇顽强的抗击精神,传承黑衣壮文化背后真正的精神内涵,是对一代抗击英雄的缅怀,也是构造壮乡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来源。
7月9日,和携小队采用街头实地调查访问,通过发放电子实体调查问卷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群体进行调查访问,获取关于黑衣壮文化的有效信息。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占的比例较大,但他们之中的多数人对黑衣壮文化了解程度较低,相反中年老人群体对黑衣壮文化了解更深,在黑衣壮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了代际阻塞的问题。青年群体既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群体也是文化消费的重要群体,对于黑衣壮文化在新一代年轻群体的普及传承问题上,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认知度、认同感是促进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黑衣壮文化在保持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化新鲜血液的重要途径。
7月10日,和携小队深入黑衣壮文化之根——吞力屯。四十多分钟蜿蜒路程,和携小队顺利到达目的地。水泥路已通到村里,道路两边依稀可见褪色布尘的广告牌,这都是黑衣壮之乡曾经开发过的痕迹。与和携小队对接的是屯里一位姓杨的女士,进入村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老的栏杆式房屋,再走过一会儿便是现代化的水泥房屋建筑,错落杂乱地坐落在栏杆房旁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相协调。杨女士给团队成员介绍了黑衣壮传统衣服制作所需的原料、工具,一件衣服制作周期需要六天,细致精美,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手工制作者的心血。通过与杨女士的交谈,和携小队大致了解了黑衣壮服饰的制作生产过程,同时也了解到分散式的生产销售受到市场发展冲击和受众群体狭窄等因素影响,黑衣壮服饰需求量下降。同时,由于缺乏专业有效的宣传,黑衣壮传统服饰面临“无法走出去”的困境。
用双脚丈量祖国边境大地,探寻墨色壮乡振兴之路,是和携小队的出发的初心,在越来越深入的实地考察走访中,发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乡村振兴并不是人人可喊的口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促进黑衣壮文化原生态保护与现代化开发协调发展既需要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双向配合坚持市场的调节促进创新性发展,又需要解决生产、销售、品牌影响等多维发展难题,形成可持续性的黑衣壮文化特色发展之路,坚持“造血”原则发展,促进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真正的乡村振兴。
马克思主义学院 何飘雪/文 朱艳红/摄
参观黑衣壮服饰制作原料
成员参加边疆民族博物馆照片
成员试穿黑衣壮服装
团队成员在边境民族博物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