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院“探史育今”团队前往百谷红军村陈列室开展调研活动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军村红色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现状,2021年7月12日,“探史育今”团队走进百谷红军村,探究该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发展现状及相关问题。
调研出发前,团队成员了解到了百谷红军村的故事。1929年,该村自发组织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成立中共百谷村小组,勇敢抗击国民党反动派。邓小平等百色起义的领导人曾到过该村进行革命指导,当时,全村86户人家,除了一户地主外,其余85户共131人参加赤卫军和红军,革命中共有16位优秀儿女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人们敬仰先烈,崇称这片英雄的土地为“红军村”。
团队成员首先前往红军村陈列馆,参观馆内文物,感受该陈列馆的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该陈列馆坐落在村落深处,陈列和展示着当年红军留下的文物、战斗文件、照片等等。团队成员在陈列馆内巧遇了一支前来学习的党支部队伍,并与该队伍成员共同进行了参观学习。担任陈列馆接待员的老人热情接待了在场成员,并向在场成员详细介绍了展览文物的故事。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与接待员进行深入交流,得知陈列馆只有两位老人为参观者接待讲解,没有配置保安和其他工作人员。但是陈列馆联合了红军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平时由红军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牵头联合举办各种特色活动,同时民主政府旧址也会向陈列馆提供一些必要的经济资助。此外,成员们认识到,陈列馆由于坐落在村中,交通条件落后,难以扩大其规模,影响力和辐射面远远小于红军工农民主政府旧址。交谈结束后,成员们面向前来参观的游客发放了部分问卷,了解游客意见。经汇总,成员们得出,游客大多认为陈列馆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宣传工作欠缺等问题。
红军村之行使团队成员认识到了乡村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存在的问题。成员们将红军村陈列馆与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进行对比,探究出两者发展情况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借鉴湘江战役烈士纪念馆的优秀经验和发展举措为红军村陈列馆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克思主义学院 钟东海/文 钟东海/摄
红军村村口
红军村陈列馆
馆内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