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学子感悟悠久彩调文化,献策红色教育新路径

时间:2022-08-23浏览:682

桂林彩调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剧种,在深厚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熏陶下,有着别具一格表演形式、丰富多彩的演出题材和各式各样的剧本资源。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及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为新时代广西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深入开展提供新视角、促进新发展,广西师范大学“彩红行动小队”暑期调研团队于2022年7月8日-10日期间前往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永福县博物馆等地开展了学习走访实践活动。

身临浩浩石碑,体味悠悠彩调

7月9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彩红行动小队”动身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罗锦镇。团队成员在查阅相关资料以及采访当地居民的过程中了解到,罗锦镇是中国彩调发源地,素有“彩调之乡”的美誉,文化传承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彩调剧在罗锦产生,成形于清乾隆年间,成熟于清嘉庆、道光时期。1987年罗锦镇林村被确认为广西彩调发源地,2010年永福彩调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探寻彩调剧发展的历史进程,更好地了解彩调文化,“彩虹行动小队”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永福彩调的“祖师爷”——蒙廷璋的雕像。据当地负责人介绍,蒙廷璋创造了“男角”“矮步”、“口技”、女角“莲花步”、“手绢功”等身段动作和“数板”唱法;把自己唱的调子用文字整理出来,形成了最早的彩调“脚本”。他的徒弟遍及桂北地区,后辈彩调艺人都尊崇他为“一代宗师”。团队成员通过当地人的讲解,深入了解了“一代宗师”蒙廷章的生平及其对彩调发展的巨大贡献。团队成员纷纷表示:通过对彩调石碑的参观学习,不仅初步了解了彩调由产生到不断发展传播的历史过程,而且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浓厚的彩调文化氛围,并被永福彩调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深深吸引,对彩调剧目的创作和表演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参观博物展馆,感悟彩调传情

7月9日下午,团队成员走访了永福当地居民,参观了桂林市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桂林市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是当地专门从事彩调艺术的研究、保护、传承、展演的机构。据当地居民和相关从业者介绍,彩调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歌小调、方言、日常交往和人们古老的风俗习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民间戏曲,在广西拥有250余年的历史,但现如今发展却陷入困境,彩调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情况不容乐观。为此,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传承保护中心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激发剧作家热情,同时还建立了永福彩调核心保护区,对沿途各村屯给予政策、舞台配套等支持。团队成员通过此次走访了解到:永福县从1986年起举办“茅江之夏”彩调大赛,迄今已连续举办25届;从20世纪90年代起,永福县还举办了“凤山之春”、“金色之秋”和“银海之冬”等传统大型彩调会演,以调演农村彩调队的形式进行,点名抽调农村彩调队进县城演出,并给予抽调的队伍一定补助,永福县一系列的举措对推动彩调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7月10日上午,为进一步加深对彩调文化的理解,广西师范大学“彩红行动小队”继续前往永福县博物馆进行调研走访,在永福县博物馆中汲取红色精神力量。踏入馆内,一副永福彩调传承谱系映入眼帘,谱系主要记录了永福彩调的传承人、知名调子班、发展历程、所获荣誉,给团队成员完整展示了彩调作为“草根艺术、快乐剧种”所蕴藏的文化魅力。团队成员通过浏览彩调书目《广西彩调传统剧目120种》系统地了解了永福彩调的前世今生和博大精深的历史渊源,通过馆内工作人员的细心讲解,团队成员了解到彩调剧目中有很多对人间各类美好情感的讴歌和展现,彩调也绝非古老守旧的艺术,而是与时俱进,传播时代精神和讲好群众故事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博物馆内对彩调剧目的展示丰富多样,其内容贴近广西人民的真实生活,剧中的各种人物大多贴合新时代人民形象和一些古代历史剧情角色,在舞台上展现了广西千百万平民的真实生活。其中彩调剧《追梦》讴歌了少数民族人民宁可丢性命,不愿丢信誉,以真诚对待世界的优秀传统民族性格,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深深吸引了团队成员,坚定了团队成员将红色教育融入彩调文化的信心。 

进行问卷访谈,深入了解实情

7月10日下午,团队成员在永福县博物馆周边分发问卷。一份份问卷被发放到群众手中完成填写,在此次问卷调查中,团队成员表示:问卷调查对象以相关从业者、当地居民和游客为主,问卷发放期间游客多以青少年为主,问卷收集的效率较高。团队成员通过与一些家长交谈,得知彩调剧对当地青少年的影响和红色教育融入彩调文化的情况,同时也了解到了彩调剧目的表演艺术家出现了年龄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彩调剧的发展面临受众群体不足,剧本质量良莠不齐、经费拮据等状况,为团队成员研究党史学习教育与彩调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和着力点。

通过本次实践调研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彩红行动小队”暑期调研团队深刻地认识到,彩调作为承载了广西悠久的民俗文化。它不仅是独具魅力的地方风土人情的表达,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审美情趣。它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彩调文化,是对传统风俗文化资源的直接利用,既能在党史剧目中细致呈现民族风情,又能以地方特色和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展示党史故事,能够在激发广西文化认同的同时,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基因。

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家知/摄

“永福彩调”的祖师爷——蒙延璋

团队成员欣赏永福博物馆中的彩调剧目

团队成员参观永福博物馆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