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边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增强专业村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探寻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8月7日-12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意正研瓷”团队前往南宁市宾阳县实地调研当地专业村发展的现实状况,并针对专业村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究解决对策。
调研首日,团队成员前往宾阳县宾州镇政府对宾阳专业村的整体发展进行初步了解。根据政府工作人员的介绍,宾阳瓷器与壮锦、竹编并称为“宾阳三宝”,自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谈到当前宾阳瓷器专业村的发展现状时,宾州镇政府的覃宣委介绍到,受材料成本以及制作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专业村手工瓷器的制作数量不断减少,在宾州镇六明村还存在部分制瓷户,但大多已经封窑。据了解,近年来,政府也通过优惠政策对宾阳陶瓷产业给予扶持和支持。通过对政府工作人员的访谈,团队成员意识到当前宾阳陶瓷专业村发展已经面临瓶颈,要想进一步找寻问题所在,就要深入专业村进行实地探访。
8月10日,团队成员正式前往宾阳县沙江村开展调研。经过走访调研,队员们观察到,沙江村瓷窑中生产的大多为样式较为单一的瓷碗、瓷罐。“这类瓷窑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如何呢?”带着问题,队员们前往芦圩古城进行实地走访。作为当地最为知名的陶瓷销售市场,芦圩古城中各式陶瓷工艺品琳琅满目。在与店家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古城中较受欢迎的则是以样式精美、注重收藏价值的高端市场产品。而宾阳瓷器的样式较为朴素,价格较低,注重实用价值,但如今瓷器容器由于易碎、重量较重等原因缺乏广泛的使用群体基础,因此销量并不乐观。队员们认识到,如何改良产品样式,调整产品定位,是推动宾阳瓷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红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先生告诉队员们,红陶工艺也曾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目前,红陶工艺已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颜先生积极联系附近地区的学校,依托中小学手工课的平台推广红陶工艺,努力提升红陶产品知名度。此外,颜先生还通过开展讲座的方式号召年轻人学习红陶工艺,共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邹圩镇下窑村红陶产品在广西地区及周边省份不断开拓市场,销量十分可观。
专业村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通过为期一周的调研,团队成员对宾阳专业村发展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针对目前宾阳瓷器专业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有了初步的解决思路。接下来,“意正研瓷”团队将进一步总结调研成果,深入分析调研数据,进一步探讨出具有创新性、可行性的发展路径,为传统手工艺发展注入新活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清艺/摄
芦圩古城瓷器制品
沙江村瓷器工坊
队员与沙江村村委干部进行交流
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