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也都强调要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在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广西偏远乡村中存在当地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以及人才结构型断层等问题,这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乡村振兴进程。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能够从思想根源上解决广西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因此,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通人兴”团队开展高校思政课服务广西乡村人才振兴研究活动,于7月10日至14日在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进行实地考察和走访,探索推动高校思政课服务人才振兴的可行性途径,为解决当地人才振兴现存问题及广西乡村地区人才问题献计献策。
第一站:波川村——民风淳朴,思政待兴
7月10日团队成员来到环江下南乡波川村,在清楚了该村党委村务基本情况后便入户走访。团队成员的走访对象覆盖了农民、医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到当地村民对人才振兴、高校思政课的了解程度及意见看法。因为该村村民多习惯用桂柳话、毛南语进行交流,访谈过程中团队成员遇到了语言沟通困难的问题,同时村民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振兴”、“乡村振兴”等官方用语缺少一定的了解。经过一番努力后,团队成员克服了以上困难,收获颇丰,得知该村当地老龄人口居多,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乡村振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定的认识,并存在着严重人才外流情况、人才结构单一的情况。尽管如此,村民们对高校思政课持支持认可态度,并希望高校思政课可以造福乡村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第二站:中南村——民族特色,急需传承
中南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同时也是毛南族的发祥地,因此团队成员选择来到中南村近年来乡村振兴成果发展较好的南昌屯,以村民和村干部为主要对象了解毛南族文化底蕴深厚地区的高校思政课服务人才振兴情况。
团队成员走访了多户人家,其中印象深刻的有国企退休老夫妇、桑叶养殖户及毛南族木雕技艺传承示范户。尤其是在第三户人家走访调查时,团队人员受邀参观了该户户主谭爷爷的个人木雕工作室,了解到毛南族历史悠久的傩面文化,增强了团队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据谭爷爷所述,经常有大学生到南昌屯和他的工作室参观、调研,这对乡村振兴、乡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真正带动乡村发展还是需要人才到村里来实际解决问题。此外,他认为高校思政课对提升大学生返乡村、爱乡村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希望通过高校思政课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傩面文化,肩负起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的责任。这使得团队成员感悟颇多,愈发坚定了探寻高校思政课服务人才振兴路径的决心。
入户走访结束后,团队成员与中南村村干部进行了访谈。中南村村干部是刚毕业不久的返乡大学生,具有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也对大学生返乡建设美丽乡村要走人才振兴路径感同身受并具有独到见解。他表示思政课在课堂讲述乡村振兴,让学生学习产业、人才理论的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到基层看看,以亲身经历增强实际认识。他认为目前高校思政课对服务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作用还未显现,对引进人才而言乡村对人才的吸引点不多,而留住人才的乡村发展前途和待遇又难以让人称心如意,这些是急需解决的。只有解决了这些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作用。最后,他希望能够以个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国家政策支持因而回乡建设家乡的经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团队成员也表示将会努力表达并助力这一愿望的实现,让更多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政课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思想觉悟,投入到人才振兴建设乡村的时代潮流中去。
第三站:新村——认知较高,主动请愿
第三站团队成员来到了下南乡新村,在这里成员们走访了三户人家,了解到这几户家庭学生子女对高校思政课服务乡村振兴的看法。第一户人家的女儿在柳州某卫校读书,她表示她很喜欢学校的思政课,如毛泽东思想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她以后也很愿意回到环江工作、建设家乡,并热情地带领团队成员走访村里每一个有初中生、高中生的村户,给成员们留下极深的感触。第二户人家有两个初中在读的女儿和一个初中毕业的儿子,尽管他们没有接触过高校思政课但是初中有相对应的道德与法治课,通过它了解过国家乡村振兴工作。最后一户人家不仅子女了解乡村振兴,而且户主也会和子女一起通过观看青年大学习的方式主动了解国家的发展政策和发展情况。
此外,团队成员还对新村村长进行了访谈。村长表示他清楚国家的乡村振兴工作,但是目前新村还是处于一个待开发的状态,而思政课会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对乡村发展、农业发展还是很有利的。可见,从整体而言新村对高校思政课和人才振兴的认知水平较高,并且作为未来乡村振兴主力人才的学生也对回乡发展抱有积极态度,说明该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第四站:环江县城——规划明晰,实现受阻
调研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前往了环江县城。由于乡村振兴指挥部的韦主任当日临时有工作安排,团队成员随机应变选择在城西安置区进行入户调查。相较于前几站位于乡村的调查而言,此处有较多青壮年选择了留在本地就业,人才、劳动力外流情况较少。傍晚团队成员对韦主任进行了访谈,得知环江县的产业振兴有具体的规划,但人才引进仍是短板问题,这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同时,尽管有大学生前来挂职锻炼,但真正下基层下乡村工作的仍是少数并且不能定期、长期驻留在环江县。这让团队成员对如何发挥社会实践这一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外化思政课知识的重要途径作用产生深刻思考。
通过为期四天的调研活动,团队成员对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高校思政课服务人才振兴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完成调研目的的同时也收获了被淳朴民风所打动的宝贵经历。正因如此,团队成员立志要探索总结出高校思政课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路径,吸引更多青年大学生深入家乡建设美丽乡村,共同为助力真诚热情的乡村过上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学院 唐宇娇、卢小花/摄
团队成员为走访村民讲解调查问卷
走访村民子女认真填写调查问卷
参观毛南族木雕技艺示范户工作室
团队成员与入户走访村民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