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村的特色产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在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有着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为充分了解专业村的发展建设的现状,更好的发挥专业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探寻以传统手工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2021年8月10日—12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意正研瓷团队前往南宁市宾阳县实地调研当地各个专业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并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困境的新方法。
8月10日,团队成员首先来到宾州镇政府对宾阳陶瓷专业村的总体布局及销售路径进行初步了解,在与工作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宾阳陶瓷历史悠久,自明末清初以来延绵不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宾州镇宣委在交流中谈到:“宾阳县瓷器被称为‘宾阳三宝’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几年瓷器衰落,制作瓷器的人大多外出打工,在宾州镇六明村还存在一些制瓷户,但大多已经封窑。除六明村之外,发展较好的还有邹圩镇红陶,政府也在其发展上给予扶持。”因此,宾阳瓷器专业村发展虽面临瓶颈,但基于宾阳瓷器悠久的传承历史,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为进一步了解当地陶瓷产品的销售情况及受众群体,8月11日,团队成员们前往芦圩古城进行实地走访。作为当地最为知名的古玩城,芦圩古城中的具有多种样式,风格的精美瓷器,但是,由于宾阳手工瓷器的样式相对单一,颜色较为朴素,在芦圩古城中的销量并不乐观。在与店家的交流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芦圩古城中的瓷器产品的受众以收藏爱好者为主,而宾阳手工瓷器产品更偏向于实际应用,因此,在芦圩古城中,宾阳手工瓷器的价格相对较低且缺乏广泛的消费受众基础。怎样调整宾阳传统手工瓷器的生产模式,开拓新的销售路径成为当地陶瓷专业村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宾州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古玩店家的指引下,8月12日,团队成员正式前往宾阳县沙江村开展调研。在沙江村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村中,参观传统手工瓷器工坊。与队员们想象中热闹的景象不同,废弃的瓷窑四处可见,破碎的瓷碗、瓷瓶在地上散落。根据村委干部的介绍,宾阳瓷器在五六十年代发展十分繁荣,以六明村为制瓷专业村的集聚地为中心,周边村落也加入到制瓷业中,其手工制作人高达到上百人,主要以生产高级瓷器工艺品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受瓷器制作成本高、人均消费水平低等因素影响,瓷器销量减少,瓷器产业进入没落时期。现如今,瓷器专业村中仅存少部分拥有传统手工制作工艺的中老年人,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人口流失严重,传承现状十分严峻。但让队员们感到欣喜的是,仍有几处瓷窑始终保持着传统工艺正常生产。走进生产工坊,一位老师傅现场为团队成员展示瓷器制作流程,让队员们近距离直观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并对瓷器手工制作方法及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带着对沙江村瓷器专业村实际困境的思考,8月13日,团队队员们来到了邹圩镇下窑村,寻找陶瓷专业村生产经营的新模式。下窑村是以红陶工艺制作为支柱产业的专业村,与沙江村相同,红陶手工艺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红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颜长希先生告诉队员们,红陶工艺已成功申请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当地正借助附近地区的学校作为平台,通过手工课、开展讲座等方式努力提高红陶工艺知名度,扩大对红陶产品的推广力度。目前,红陶产品主要以广西地区及其附近省份作为主要销售地,产品销量不断提高。
乡村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乡村特色产业的支撑与驱动,通过此次调研,团队队员对广西南宁宾阳陶瓷专业村发展的整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针对当地专业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比沙江村和下窑村的发展现状,团队成员们发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底蕴,打造产品特色品牌对专业村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下窑村通过学校平台宣传红陶工艺的做法也为当地陶瓷传统工艺的传承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今后,意正研瓷团队将进一步总结调研成果,分析调研数据,针对陶瓷专业村探索出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可行性的经营模式,助力传统工艺复兴,为专业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下窑村红陶制品
下窑村红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现场演示红陶制作
沙江村瓷器工坊
团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