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传统文化的需求逐渐旺盛,但纵观青少年儿童兴趣培训市场传统文化资源供不应求,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市场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开发。侗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侗笛作为侗族传统乐器四大件之一,具有鲜明的侗乡特色,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当今传统民族乐器呈现没落趋势、公共音乐设施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侗趣”小分队前往广西柳州中朝屯开启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侗寨了解侗笛的相关文化,充分感受侗乡风俗,从而丰富运营模式,设计更多的学习模式,更新颖的侗笛样式,让传统民族乐器走出地区,焕发新光芒。
7月2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侗趣”小分队提前联系好指导老师,并按照团队调研计划前往三江县八江镇八斗村中朝屯。在团队成员到达目的地时,恰好得知中朝屯寨门、风雨桥、井亭落成和迎接菩萨等文艺庆典活动于该晚进行,因此顺利接受到了该晚活动的参与邀请。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朝屯文明建设有序稳步推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此次庆典仪式也集中展现了中朝屯文明村风、团结向上的精神。中朝屯在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侗族村寨的样子。此次调研之行,团队成员便在传统村落中感受淳朴民风,体味别样的民族乐器——侗笛。
当日下午,团队成员徒步到新建好的风雨桥以及井亭之上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学习民俗文化知识。据村民所言,侗族先民因看中这里山高林密,有取之不尽的甘泉而在这大山里扎根定居。侗族人视井水为生命之水,爱井如爱家,往往在水井上方搭盖漂亮的井亭,为井水遮风挡雨。随后,团队成员在吊脚楼上一起练习吹奏侗笛,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傍晚时分,三百多桌的百家宴开始了,在场人员齐聚一堂享受美食,欣赏歌舞,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团队成员上台吹奏侗笛,一曲《风雨桥畔茶花香》赢得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酒足饭饱后,侗寨人围成一圈进行多耶表演,成员们也被侗寨人拉入圈来共同参与到了多耶的表演中,一起跟着侗族人民“呀咯耶~呀咯嘿~”跳起舞来。一天的调研时光在欢快的歌声舞步中拉下了帷幕。
7月27日上午,团队成员站在半山腰的吊脚楼上,远远望去,群山连绵,烟雾笼罩,犹如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随后,团队成员来到县城,寻找到了自治区级侗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位传承人今年已是79岁的高龄,但是仍精神矍铄,非常热情地招待成员们并耐心地为成员们讲解侗笛的相关知识,从侗笛制作的原料、工序、到侗笛售卖的价格、以及吹奏侗笛的技巧等。据悉,他编写了《侗家儿女运肥忙》,《风雨桥畔茶花香》等诸多代表作,其中《侗寨的早晨》更是闻名侗乡。他还改良制作了双管、三管侗笛,为侗笛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这位传承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了制作侗笛的方法,并且尝试去做侗笛。最后,团队成员与侗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指导老师合奏一曲《穿过月光的侗笛声》,在柔美、明亮的笛声中结束了一天的调研。
7月28日,团队成员又回到村寨,相伴到风雨桥、田园采风,去了解更多侗族民俗风情。在当地的人民热情招待下,团队成员齐齐换了侗族的服装,又吃到了香喷喷的打油茶。傍晚,团队成员一起来到三江鸟巢观看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演员们冒着蒙蒙细雨,用芦笙、木叶、牛腿琴、琵琶等展现了侗家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现了青年男女行歌坐月的民族风情。晚会上华丽的侗族服饰、欢乐的芦笙踩堂、美轮美奂的多耶舞,让人如痴如醉,更是让团队成员对侗族的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侗趣”小分队经过为期四天的调研,加深了对侗族文化的了解,认识到了侗笛的制作工序,学习到一些侗笛的演奏技巧,也从中发现了侗笛乃至少数民族乐器传承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通过研究侗笛及侗族文化,挖掘其深刻内涵,利用互联网创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运营方式,将侗笛及侗笛文化传扬出去,推动少数民族乐器文化及精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精神文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 任奥芯 文/张婷燕 摄
上台表演侗笛
向自治区级侗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学习侗笛及相关知识
于乡间穿侗服练习吹奏侗笛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