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学者,营造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研生态和学术氛围,8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0年暑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活动邀请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岩教授,《探索》杂志社主任、总编蒋英州教授、政治学栏目主编赵超、思想文化建设栏目主编陈卓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博士生40多人参加学术沙龙活动。
王岩教授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发展应然之境“为题,围绕新时代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困惑,从六个方面做了一次系统回答。他认为,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成长应结合国家和党的事业、学校事业明确自身定位,在爱智中培养良好学风教风,从读教材到读经典、从重结果到重过程、从重技能到重PH.D三种转变中不断提升与发展自我。在攀登科研高峰过程中,要形成居安思危、积极进取和开阔宽容三种意识,主动关注学缘、学术圈、高校和社会四种资源,养成把握热点前沿、坚持学术写作、培育课题能力、加入科研团队和坚守诚信五种科研品性。王岩教授还从立德树人和上好思政课的角度,提出青年教师要在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教学方法的艺术性,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实践素材的深入性和网络课堂的多样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与学有专攻的特殊性,教材体系的原则性与课堂把握的灵活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与具体内容的灵魂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性与教学理念的统一性这六种关系中回答和做好新时代合格思政课教师的课题,切实肩负起铸魂育人的时代使命。
学院11名青年教师在学术沙龙上分享了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凌小萍老师以“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为题,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方面做了深入解读;蔡小菊老师分享了她对“新时代厚植劳动文化基因的逻辑必然、现实境遇和主要进路”的独到思考;蒋红群老师作了“人工智能崛起与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的主题报告;王学伟老师在“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传统文化观’”的报告中阐释了历时性研究结论;王成老师以“‘大历史’场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多面考察“为题,在融合视角提出学术思考;王惠老师在“多重认同视角下香港国情教育出路”的汇报中提出增强香港国家认同的教育进路;王秋梅老师汇报了她对“算法推荐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风险治理研究”的认识与探索;梁红秀老师以“城乡中国格局下相对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研究”为题,讨论了二者衔接的可能性、重点内容和实现路径;卢俞成老师作了“引领人类文明新未来: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文明向度”主题报告,从文明重心转移、范式转型和价值转换角度分享了多维理解;孟小非老师在“科学社会预警的生成逻辑---基于社会预警认知发生过程的考察”主题汇报中阐释其学术思考;万来志老师以“湘江战役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次觉醒之战”为题深度剖析湘江战役历史内涵及价值。
王岩教授在点评中对我校马院青年教师的科研选题、思路框架和逻辑论证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在遣词用句准确化、视角多样化、研究总体把握等方面提出中肯建议;王进芬教授从问题出发,提出了行文平实、夯实文章逻辑、提升用词精准的学术写作要点;蒋英州总编以期刊编辑的视角,提出写好文章要在找准题眼、立意新颖、宏观中观逻辑递进、观点引人入胜四个方面下功夫,并建议文章一定要反复修改,善用集体智慧,并进行针对性投稿;赵超及陈卓主编对具体的文章进行了建设性的点评和提议。整场研讨和互动环节热烈、深入,既有对理论热点和前沿的展望、又有学术上睿智深刻的思考,以及写作上具体的指导,参与此次沙龙活动的师生收获匪浅。
学院主要负责人在总结时对专家和主编的精彩发言及点评表示衷心感谢,也对青年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与希望,同时表示未来学院将凝聚更多合力关心和支持青年教师成长,让思政课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蓬勃力量。(王惠/文,李华铭/摄)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2020年暑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王岩教授做题为“新时代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应然之境“的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王岩教授对我校马院青年教师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